七律长征的诗眼是什么原文鉴赏

七律长征的诗眼是什么原文鉴赏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1935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及其顽强精神。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歌颂,也是对革命精神的深刻体现。本文将重点分析这首诗的“诗眼”及其艺术魅力。

诗眼分析

在《七律·长征》中,“不怕”与“只等闲”构成了全诗的核心,即诗眼。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直接表达了红军面对艰难险阻时的无畏精神。这里的“不怕”强调了红军战士的勇敢,而“只等闲”则展现了他们对困难的轻视和从容态度。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红军的英雄气概,也为整首诗奠定了豪迈的基调。

诗句解析

五岭与乌蒙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通过具体地理名称描绘了长征的壮丽景观。五岭被形容为“细浪”,而乌蒙则是“泥丸”,这种夸张手法显示了红军战士在面对自然障碍时的无畏与自信,进一步反映出他们超越艰难险阻的精神力量。

与大渡

接下来的句子“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通过描绘江和大渡河,体现了长征途中的自然景观与气候变化。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也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展现出红军在恶劣环境中依然奋勇向前的决心。

岷山与开颜

一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则传达了一种胜利后的喜悦。岷山象征着长征即将结束,红军将士们在经历重重困难后,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展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艺术特色

整首诗气势磅礴、节奏感强烈,运用了对仗工整、意象丰富等多种艺术手法。毛泽东通过简练而有力的语言,将历史事件与个人情感相结合,使得《七律·长征》成为文学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史诗作品。这首诗不仅是对长征伟大壮举的赞美,更是对革命精神的不朽颂扬。

总结而言,《七律·长征》通过其独特的“诗眼”和丰富的意象,不仅展示了红军战士无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也为后人提供了一种激励和启示。这首诗在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理解革命历史的重要文化遗产。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七律长征的诗眼是什么原文鉴赏
本文地址:http://52chusan.com/show-62.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诗界网络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诗界网络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