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正、曾文正为什么都是谥号文正?谁的文学造诣比较厉害?

范文正、曾文正为什么都是谥号文正?谁的文学造诣比较厉害?

谥号是封建时代对地位显赫的人死后给与一定的褒扬或评价。范仲淹和曾国藩都得到“文正”的谥号,说明他们在文学造诣方面是很深的,相比较而言,人们大都看重范仲淹,认为范仲淹的文学造诣远远超过曾国藩,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称道,他的忧国忧民思想在封建士大夫当中一直堪称楷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从古至今,广为传颂,人们还不会忘记的,他在驻守西北边疆的时候,写下了***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低。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还有《苏幕遮》“碧云天,黄草地……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等***诗词一直受人称赞,广为传颂。对于曾国藩,人们所称道的是,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他的文章主要是创办洋务,军事理论创立湘军和社会家庭教育,这些书籍大都不被人们所熟知,他绞杀太平军,人们对他有反感,由于蒋介石比较尊崇他,才不断提高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如果没有镇压太平天国的事件,人们对他的评价会更好。

在封建朝代,能被谥为文正是所有文臣能得到的***褒奖。谥号文正,就表示你一生的品质道德基本上没有瑕疵,在“立德、立言、立功”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北宋的范仲淹,晚清的曾国藩,都得到了文正的谥号。范仲淹在政治上的作为是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庆历新政”的改革。作为文臣,他任军事长官驻守西北边陲延安一带,颇有作为,赢得了“范老夫子胸中有百万雄兵”的赞誉。在家族教育方面,他倡导族内兴办义田,保障了范氏一族数百年来敦睦和气,无饥馁冻死之人,且出身贫寒也能得到族内大力援助,使其顺利成为有用之才。在文学方面,他的词“塞下秋来风景异”成为了传世作品,特别是一篇《岳阳楼记》,雄霸五千年中华文坛。另一位被谥为文正的曾国藩,后人称赞他是“古今完人”。他政治上的成就比较好是创办湘军,荡平太平天国动乱。在这过程中,他首创洋务,派出比较好批留洋少年。被誉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他个人修养水平极高,在书法、文章方面都有非凡造诣。特别是他的家书家教,极为出名,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咒语,一百多年来,后人多才俊,基本上无一个坏蛋。所以被谥为文正。说到文学造诣,应该是范仲淹更高,一篇《岳阳楼记》,能出其右者有几?

文正是自宋朝后古代文官***的谥号,当时文人为官者无一不是以“文正”视为自己的***理想。

古代谥法,“文”之后,高低顺序为:“正忠恭成,端恪襄顺”;“武”之后,高低顺序为:“忠勇穆刚,德烈恭壮”。所以文官的谥号***为文正,武官谥号***为忠武。

但是谥号都是在官员死后,由皇帝亲自追封。所以在评定谥号时,除了评价其生平对国家所做的贡献之外等各方面的综合考量,还有就是其与皇帝关系的亲近也有影响。造诣文学方面虽然对谥号有些影响,但是所起的作用并不是那么大。

而范文正公(范仲淹)和曾文正公(曾国藩)的谥号为文正,绝大部分的原因时取决于他们对于国家所作出的贡献。

范文正公所处时代为宋朝,但是宋朝的***谥并不是文正,当时的***谥号为“文贞”这是承袭的唐代谥法,宋朝以“文正”为***谥号时在司马光之后的事。

范仲淹一生忧国忧民,仕途坎坷,最终死于赴任的路上。范仲淹一生所作就有影响的两件事,一件就是西夏李元昊起兵造反,范仲淹率兵平叛,镇守边疆有大功。另一件就是针对当时的官僚体系的腐败,提出了《答手诏条陈十事》,开始了政治官僚体系的改革,虽然改革最终失败,但也是为国家呕心沥血,***死于任上。

范仲淹的文学造诣事非常高的,一篇《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流传千古。这也是他一生追求的为人准则,即便逝去千古,依旧值得我们学习。

相比范仲淹,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认识曾国藩。作为晚清比较好中兴名臣,曾国藩创办湘军,平定太平天国之乱,也是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可以说曾国藩的谥号文正,完全是凭借自己的功绩所得。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比较好要义,主张凡事都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文学造诣意识非常高的,他最出名的应该就是曾氏家训,从为人处世,从政治军,谨守家风,保养身心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注释,曾氏家族百年来走出了几百位人才,大多得益于此。

如果要以文正的谥号来说,我认为曾国藩的谥号含金量比范仲淹的要稍高。

宋朝文正谥号有九人,元朝有六人,明朝有五人(方孝孺是几百年后追赠),清朝有八人,但宋朝文正谥号之后再司马光以后才为***,所以我说范仲淹的稍低。

“文正”虽然是朝堂对于文臣盖棺定论的***褒奖,但“文正”并不代表文学成就***,毕竟文臣追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整体

举个例子,总分比较好代表单科比较好么

“文正”这个谥号包括“文”和“正”两个方面

关于文

文是美谥,一般授予翰林院出身文臣,有评价文学成就意思,说起知识渊博,但并非代表***

比如说辛弃疾,被称为词中之龙,他的谥号是“忠敏”,为啥没有给他“文”呢,因为辛弃疾并没有参加科举,也没入过翰林,凭借的是南归军功入职

当然,翰林院毕竟是皇帝的文学侍从,是从进士中选拔的***大家,授之以“文”,也是名至实归。范仲淹和曾国藩有“文”称号,能说明他们有很高的文学造诣

关于正

正也是美谥,表示居其位谋其事,克尽职守,表示在公事国事中有大贡献大成绩。这个和文学修养其实并无关系

综上来说,范仲淹和曾国藩并不能以“文正”谥号去比较文学造诣高低

至于二人造诣水准高低,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老范能以一篇岳阳楼记流传千古,个人认为比家书传世的曾国藩水准更高一些

历史上获颁“文正”的人虽然不多,但历代都有,大多属于凤毛麟角的人物,不是家国的擎天白玉柱,就是朝廷的架海紫金梁,一般文臣很难得到这一称谓。

这个谥号,是所有文臣中褒奖***的,历代文臣也以能获得这个谥号为荣。

无疑,范文正公,曾文正公,俩个人都是被赐予“文正”谥号的名臣,是自古忠臣良相的表率和楷模。

不同的是,他们中间隔着几个朝代的巨大差距,他们的口碑和事迹也存在不一样的迥异。

或也可以这么说,范文正公是历代文臣中的表率,也是生前身后少有差评的一代名臣,垂范千载,流芳百世。

曾国藩却是个毁誉参半的人,虽然获得如此隆誉的谥号,但那只是皇家的一厢情愿,劳苦大众或者平民百姓对他是不太感冒的。他本人也确实做了很多有利于朝廷、却贻害民间的恶劣行径,还被讽以“曾剃头”的名号,可见他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并不像他的谥号那样光耀万年。

而单就俩个人的文采或造诣来讲,俩个人也不可能相提并论,也根本不在一个档次。小范老子那是一代名相,沉雄大器,国之干城,文治武功,雄视百代,于国于民,殚精竭虑,死而后已,真正做到了他本人的诺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文正公的文采不仅曾国藩无法望其项背,就是一般的文人墨客也难及其万一,无论是政绩上还是文采上,小范老子都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他的许多文学作品同样成为率领百代的文萃精华,比如他的《岳阳楼记》,比如他的《渔家傲》等等。

这一点,别说是笨笨磕磕、畏缩如鼠的曾国藩,就是如苏子一般的千古文豪也不能不给范文正公留下一个堂皇而奇伟的显耀位置。

曾国藩的文采体现在他的家书上,和他的性格与人品一样,阴鸷而刻薄,少谋而寡恩,前怕狼后怕虎的,一生都是唯唯诺诺,战战兢兢,所幸的是他是个隐忍而坚持的人,不然的话,将会一败涂地,一事无成。他的实际书写能力和文学造诣也根本无法同范文正公并肩比立,只能甘拜下风,一路追随小范老子的千古高风,却无法达其万一。

这就是俩个人的文化差异。图片来自网络

古代读书人做官讲究,立功,立言,立德,范仲淹在为国立功上,不如剿灭太平天国的曾国藩,在个人立德上两人平手,著书立言上,就凭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就胜过曾国藩家训全本,总的来说,二人基本持平。[呲牙]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建立一个认识基础:谥号文正中这个“文”字,与文学中这个“文”字,是两个意思,所谓的文正,跟文学水平无关,并不是说谥号文正,就有很高的文学水平。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深究一下谥号的相关知识。

谥号之起源

谥号,简单来说就是对一个人盖棺定论的评语,而且普通人是没资格获得谥号的,只有君王、诸侯、妃嫔、大臣等人才有资格。谥号起源西周时期,除了秦朝时短暂废除之外,基本上贯穿了整个中古古代历史。

《逸周书·谥法解》中讲的是周公制谥,也有人认为谥号起于周共王、周懿王年间,其年代与周公想去亦不远。

谥号之类别

早期的谥号,都是美谥,所谓美谥,自然就是赞美之辞,都是褒义。比如西周前面的历代君王,文武成康昭穆,共懿孝夷,这些都是美谥。

但到了厉王时,厉王无道,引发了国人暴动,西周开始进入共和执政时期,这个时候,才开始有了恶谥,所谓恶谥,自然就是贬义,周厉王便是历史上比较好个获恶谥的君王。

关于文正

随着历史的发展,谥号也不断演变发展,一字谥、二字谥甚至多字谥各有流变,但对于臣子来说,基本上都是一字谥或者二字谥。文正原本应该叫文贞,后来避皇帝讳改为文正,文正这个谥号,是从北宋时期开始鼓吹的,比较好个鼓吹文正的人是司马光,从那时候开始,文正就被视为文臣能获得的最***的谥号。

但正如开篇所言,文正中的文字,跟文学是没有关系的,在谥号中,文是最常见的美谥,比如周文王、晋文公、魏文侯等,《谥法解》中提到:“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一共列有几十种情况,都可以谥为文,并不是说,这个人要有很高的文学造诣。

结论

但为什么大多数获得文正谥号的人,都具备很高的文学水平呢?原因其实也不难分析,因为文正是赐予文臣的谥号,而从科举制度诞生以后,要想入朝为官,几乎都要熟读诗书参加科考。那些有资格获得谥号的文臣,皆是博览群书之辈,其有很高的文学水平,就不难理解了。

再回到题主的问题上,范仲淹和曾国藩都谥为文正,他们谁的文学造诣更高呢?为了避免误导,我的答案是这样的:在明确“文正中的文,其含义并非文学水平”这一观点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单独评价两人的文学造诣,笔者认为范仲淹的文学造诣远胜曾国藩。

范仲淹散文、政论文、诗、词都非常出色,其发扬了韩愈文以载道的精神,更深深影响着后世的文人,流传千年而不朽。曾国藩则只在他那个时代有一定的影响力,无太多名篇传世,只论文学造诣,顶多影响百余年而已。

范文正的文学造诣比较厉害。

古代有重大贡献的文武官员死后,皇帝赐谥号: 文官谥“文",武官谥"武”。谥号”文正"是文官***赐封,几千年不过十数人而矣。最***的的是司马迁/范/曾三公。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范文正、曾文正为什么都是谥号文正?谁的文学造诣比较厉害?
本文地址:http://52chusan.com/show-20190.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诗界网络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诗界网络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